欢迎光临888集团网站

新闻资讯
水润相城“绿富”同兴
发布时间:2025-08-17
  |  
阅读量:
字号:
A+ A- A

 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,在相城489.96平方公里辖区版图上,国家和省级生态空间保护区域总面积达171.66平方公里,约占全区总面积的35%,河湖面积达142平方公里。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之韵,相城绘就了一幅湖城相依、人水和谐的江南画卷。

  今年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提出二十周年,相城区深入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通过系统推进生态修复、人居环境提升、产业转型等举措,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,实现生态环境改善、经济价值提升“双向奔赴”。

  监测数据印证相城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:2024年,全区地表水国考、省考断面优Ⅲ类水质比例双双达100%,创下连续两年“双百”佳绩;土壤环境风险有效管控,地下水质量稳步改善;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显著,PM2.5浓度和优良天数比例两项关键指标均实现“双达标”。一组组亮眼数据,生动展现了相城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。

  周明良是在阳澄湖养了四十多年大闸蟹的老蟹农,在他的记忆中,“90年代开始,湖上的养蟹人逐渐增多。2005年左右,阳澄湖的水面围网覆盖达到顶峰,阳澄湖逐渐失去自然之美”。过度、无序的养殖,曾造成湖区富营养化水质下降,过度捕捞使种质资源濒危,湖底生态环境破坏使湖泊渔业资源种类下降。

  为解决阳澄湖水生态难题,近20年来,相城区持续推进阳澄湖水质提升工作,压缩湖区围网养殖、优化大闸蟹养殖模式、加强尾水改造,守护阳澄湖一泓清水。

  一条科学化、生态化的养殖新路就此拉开序幕。阳澄湖镇积极推行“863”生态养殖模式(即亩放800只蟹苗,回捕600只成蟹,亩产值约3万元)。通过降低放养密度、降低投入品使用量、推行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鱼投喂等生态内循环养殖模式,助力蟹农科学养殖。

  同时,阳澄湖水下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同步开展。随着国家珍稀濒危野生水生植物海菜花在阳澄湖东湖片区的绽放,标志着这里成功重建了万亩规模“水下森林”生态系统。目前,阳澄湖水生植物物种增加7种,实现水生植被覆盖度、水体透明度、水生植物多样性的提高,进而净化水质和提高水环境容纳量。

  湖区治理取得明显成效,塘蟹养殖的尾水处理也至关重要。“池塘养殖水在汛期或者干塘期需要向附近河道进行尾水排放,这些河道与阳澄湖相连,因此,我们通过三池两坝系统,让尾水净化并达标后,再对外排放。”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键介绍,通过对7900亩养殖池塘实施“三池两坝”尾水区改造,阳澄湖守住了尾水“最后一关”。

  经过一系列生态复绿措施,阳澄湖从“养殖湖”还原为“生态湖”,水体总磷均值下降34.4%。据相城区农业农村局消息,今年相城为全区池塘养殖建立档案,对全区139个尾水排口设立动态信息标志牌,便于公众及时对尾水进行监督。

  “现在水质是真的好了。”周明良感慨道,“不仅水质环境改善,大闸蟹规格也提高了。”2024年,相城区阳澄湖大闸蟹总产量达1万吨左右,中华绒螯蟹新品种“阳澄湖1号”更是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,成为全市首个获认定的河蟹新品种。

  近年来,相城对城乡生活污水、工业企业排放污水、“小散乱”排放污水大力整治,不断提升管网质量管控、检测修复、养护管理水平,打造水清、河畅、岸绿、景美的生活家园。

  吴地水乡,河网纵横。近年来,一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河水生态治理实践正在重塑相城1101条河道的新面貌,构建起现代版“水经注”生态治理新范式。

  走进黄埭镇,一座“隐形”的水质净化厂正在建设。地上,计划打造科创园区;地下,则“藏”着9.96万平方米的黄埭高新区水质净化厂及再生资源中心。其中,水质净化厂计划每天处理11万吨污水,再生资源中心将主要负责处理450吨厨余垃圾、250吨大件垃圾、60吨园林垃圾及200吨渗滤液。

  这种“上园下厂”的立体设计,生动体现了相城既要金山银山,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。配合辖区内的污水处理厂、污水主管网以及管网检测修复,黄埭镇构建起城镇污水处理的“静脉网络”,确保每一滴污水都有归宿。

  湿地公园也是黄埭镇生态修复的关键,经过对良荡港湿地公园河道两侧进行提升改造,这里建设了以植物为主、发挥一定缓冲作用的过渡带。“良荡港湿地公园如同生态净化器,可以通过自然净化机制,消纳、降解和净化环境污染。”苏州市相城生态环境局综合业务科负责人严予希说。

  环境基础设施提档升级,带动了黄埭农文旅价值转化。如今的黄埭镇冯梦龙村,建设了廉政培训、休闲观光、生态旅游、亲子研学、农事体验等多维度特色产业,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,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。

  相城的治水智慧不止于此,在漕湖与鹅真荡交汇处,一场跨市域的“水生态协奏曲”也同步奏响。相城区与无锡市锡山区打破行政壁垒,构建河湖“联防联治、共建共管”工作机制,推动毗邻地区河湖环境融合发展。

  以河湖长制为抓手,相城累计改善400余条河道周边的600余个小区、村庄环境,高标准建成340余条幸福河湖,城乡居民亲水圈覆盖率基本达到100%。相城在实现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同时,为民生改善添温度,为乡村振兴增动能。

  在“两山”理念引领下,相城以前所未有的决心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,曾经制约区域发展的“散乱污”企业迎来深度变革。其中,因电镀产业闻名却又饱受污染诟病的黄桥街道,正是这场转型的亲历者。

  黄桥街道以“淘汰一批、转移一批、提升一批”的整治思路,用十余年时间,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与生态治理并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在这场变革中,59家电镀企业全面关停,432条生产线彻底退出历史舞台。占地90亩的黄桥电镀园悄然退场,一个全新的“苏州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”拔地而起,吸引多家独角兽企业区域总部和数字经济类企业入驻,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的跃升。

  现在的黄桥,在全域土地综整方案的指引下,围绕促进优化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格局,开始了更高质量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。镇区北部,曾经的300多个沉降鱼塘和200余亩荒滩,经过系统性治理,改造成为占地6000亩的荷塘月色湿地公园。镇区南部,56条河道经整治,水清岸绿,与虎丘湿地公园共同构成一幅江南水乡的生态画卷;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的现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,成为产城融合的新地标。

  越来越多相城企业也积极践行环保理念,以“绿色低碳”为主线,深入推进“无废工厂”示范企业建设。中亿丰罗普斯金通过建设智慧零碳产业园、运行分布式光伏项目,将环保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。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以“药”为引,通过“技术革新+循环经济”,获评“江苏省绿色工厂”。传统家具行业也通过科学治“气”,完成了绿色蜕变。

  据悉,自2017年起,相城累计关停重污染企业超千家、淘汰整治“散乱污”企业(作坊)1.5万余家。全区多项创新成果领跑全省。其中,苏州高铁新城获批江苏首批“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”;渭塘小流域综合整治提升及产城融合发展(EOD)项目,成为全市首个获批的生态导向开发项目,进入省级EOD项目库。通过这一系列有力举措,相城产业实现升级,绿色发展的倍增效应在持续显现。

  如今的相城,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,根据最新生态监测数据显示,全区已记录到陆生维管植物、陆生昆虫、陆生脊椎动物、水生生物1232种,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26种、珍稀濒危物种32种,勾勒出日渐丰富的生态图谱。

  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,促进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高效转化,转化得到的经济效益可以反哺区域生态进一步提升,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。同时,生态价值转化可以创造就业机会,提升居民收入、增进民生福祉。”苏州市相城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、相城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尹俊光说。

  当夕阳西下,太湖、阳澄湖波光粼粼处,新时代的治水故事仍在相城继续书写那是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最好诠释,更是对江南水乡诗意栖居的永恒守望。(记者 胡兴怡)888集团官网入口